2024年5月10-12日,由中国地理学会遥感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共同主办,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联合承办的“第一届全国遥感地理大会”在南京大学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遥感地理融合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遥感地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相关行业的从业者700余人出席会议。
5月1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满春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致欢迎辞。谈校长代表南京大学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欢迎。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敏教授致辞。刘敏教授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介绍了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更名为遥感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背景和意义,指出遥感地理的内涵更大,交叉性更强,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面向未来,遥感地理领域学者需要聚力融合创新,进一步发挥融合交叉的学科优势,形成地理学的新质生产力,为美丽中国和国家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原理事长童庆禧在致辞中强调,遥感技术是地理科学的一种革新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发展是基于新型信息技术,实现了“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古人梦想。遥感地理不仅使人们对世界地理有了更直观、清晰的理解,而且增强了青少年的地理知识和爱国情感。童院士指出,遥感地理是一道解不完的算题,是一幅深邃无穷的画卷,呼吁研究人员继续在该领域勇敢探索,不断前行,在推动数字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中锲而不舍,勇毅前行。大会报告分别由中国地理学会遥感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兵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斯勒图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院长周丰教授,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杜培军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周成虎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郭华东院士、骆磊博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陈圣乾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顾行发教授;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教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张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席教授刘刚;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张永生教授;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葛大庆教授级高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李满春教授分别作题为“遥感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大模型”、“空间考古学:发展与展望”、“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地表景观响应”、“发展新一代遥导通一体化卫星星座——以五羊星座为例” 、“长三角生态功能分区与保护补偿”、“高光谱遥感的科学内涵与技术前沿”、“人地关系转型期南方喀斯特区森林恢复的固碳效应与调控路径”、“遥感与地理大数据赋能产业生态与资源环境管理研究”、“广域遥感与空间智能融合发展新观察”、“从现象探测到对象认识——广域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技术与应用”和“国土与生态安全遥感”的特邀报告。
5月12日,大会设置地形与地貌遥感、水资源与水环境遥感、海洋及海岛海岸带遥感、冰冻圈遥感、大气遥感、植被遥感、农业农村与土壤遥感、灾害地理遥感、景观地理遥感、社会经济与人文遥感、城市遥感、国土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遥感、区域综合遥感、遥感信息机理、遥感大数据与智能处理、行星遥感、健康地理与医学遥感共18个专题分论坛开展学术交流,240余位领域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全面覆盖了理论基础、模型构建、数据智能、应用发现等研究方向及遥感地理学支撑驱动地球科学发展的相关产业,既面向学科发展基础和国际研究前沿又聚焦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和全球目标,为与会者提供了充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盛宴。
|